2023年新增修辭手法——委婉
定義:
古代漢語中,由于種種原因,作者或不直言其事,或不直陳其見,而以曲折含蓄,即"繞彎子"的辦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、看法。這種修辭方式在古漢語中稱之為委婉, 又稱諱飾,婉曲。
修辭作用:
為了避不吉、避冒犯、避粗俗,有時在外交辭令中也往往采用委婉的修辭。
示例:
一、避不吉
古人多忌諱,就說“死”,也很講究
例1:先帝創業未半,而中道崩殂(諸葛亮《出師表》)
譯: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,便中途去世了。
例2:百歲之后,歸于其居(《詩經·唐風·葛生》)譯:百年以后的歸宿同你相會在黃泉
對死的稱呼還有很多:仙去,仙逝,歸道山,駕鶴西去,駕崩,翹辮子、、、 、
1.對死亡的稱呼,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: 天子死日崩,諸侯曰,大夫日卒,士日不祿,庶人日死。
2.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姐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。 (《出師表》)
3.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。 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 “山陵崩”是帝王去世的委婉說法。
4.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 (《捕蛇者說》) 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,將“民風”改為“人風”。
5.既薨,家人發篋視之,《論語》二十篇也。 (《趙普》) “薨”諸侯死亡的委婉說法。
6.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“填溝壑”是死亡的委婉所發,對一般百姓而言。
7.我二十五年矣,又如是而嫁,則就木焉。 (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)
8.昔者有王命,有采薪之憂,不能造朝。 (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) “采薪之憂”指患病的委婉說法。
二、避冒犯
1.古代對于國君 (國諱) 、長輩 (家諱) 、圣人 (圣人諱) 的名字是不能直接提起的,否則便是犯忌諱。
2.秦代為了避秦始皇贏政的諱,把正月改讀平聲。
3.晉文帝名叫司馬昭,由于觸犯君諱,王昭君改為王明君,后人稱為明妃。杜甫《詠懷古跡(之一)》: 群山萬壑赴荊門,生長明妃尚有村。
4.漢光帝名叫劉秀,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“茂才”。
5.嫦娥,本作姮娥,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。
6.先帝在時,每與臣論此事,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。 (《出師表》)“恒靈”即漢桓帝劉志和漢靈帝劉宏。此句婉指二帝荒淫無道,朝政腐敗。
7.趙高說二世曰:“今陛下富于春秋,初即位,奈何與公卿廷決事?事即有誤,示群臣短也。天子稱朕,固不聞聲(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)“富于春秋”婉指年少。
8.同子參乘,袁絲變色。(《報任安書》) 趙談,指漢文帝的宦官。由于司馬遷父親司馬談與他同名,為避父諱,故稱他為“同子”。袁絲,姓袁名盎,絲是字,漢文帝時候的人。 做太常,敢于直諫。在他任郎中的時候,見趙談參乘就伏在漢文帝車前說:“ 我聽說天子只和天下豪杰英雄同車,現在漢雖然缺乏英雄陛下您怎么能和宦官同車呢 ?”
9.陸游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五記載: 田登作郡,自諱其名,觸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。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,吏人遂書榜揭于市曰: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田登作了州官,最討厭別人觸犯它的名諱,于是鬧出了榜文中把“放燈”寫作“放火”的笑話。
10.行年四歲,舅奪母志。 (李密《陳情表》) “舅奪母志”婉指母親改嫁。
11.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。(《陳情表》) “慈父見背”婉指父親去世。
三、避粗俗
例:即陽為病狂,臥便利(【漢書玄成傅】)
釋:“便利”是大小便的委婉說法,因為大小便是人的羞恥之事,不便明說,用便利來代稱,既保護了別人面子,又使自己顯得有教養,毫無粗俗之氣。
1.權起更衣。肅追于字下。 (《孫權勸學》)“更衣”是“上廁所”的委婉說法。
2.廉將軍雖老,尚善飯,然與臣坐,頃之三遺矢矣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“矢”即“屎”,這種通假也屬于避粗俗。
3.先是,朔嘗醉入殿中,小遺殿上,劾不散。 (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) “小遺”就是小便。
四、外交辭令
古人在交際過程中,比較注重禮貌語言,禮貌語言不等于委婉語,但交際過程中的委婉語往往具有禮貌的性質。
交際中可以巧妙的拒絕責難,又很有禮貌,不僅在同僚之間使用委婉語,敵國之間也使用委婉語。往往娓娓動聽的辭令會讓人容易接受。無論是在軍事上、政治上、經濟上的交往,委婉的語氣總是會得到別人的認可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1.今治水軍八十萬從,方與將軍會獵于吳。 (《赤壁之戰》 )
2.此處是曹操向孫權下的一封戰書。文中采取委婉的說法要和孫權共同狩獵,實際是要打一仗。
3.若從君惠而免之,三年將拜君賜。 (《殽之戰》) 這里是委婉的說法,是三年后將在回來和晉國打一仗。在殽之戰中,晉國俘虜了百里孟明視、西乞術、白乙丙三位將領。后來,文嬴 (本秦穆公之女,襄公之母) 以母夫人身份說服晉襄公釋放三將歸秦。后來晉國卿大夫先軫聽聞此事,責怪襄公放走俘虜增長敵人力量,非常糊涂。晉襄公后悔了,就派大夫陽處父追趕三人,趕到黃河邊,他們上船了。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,用晉襄公的名義贈送給他們。三人識破了陽處父誘捕他們的企圖,回答說,我們記得你們君王的不殺之恩,三年后我們再來報答你們的君王。
4.(燭之武) 辭曰:“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。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 這里燭之武委婉的表達了自己因為年輕時不能受到鄭文公任用,到了國家危急時刻才被國君想起,讓自己解圍的不滿之情。
2023年新增修辭手法——并提
定義:
為了使句子緊湊,文辭簡練,把本來應該用兩個短語或者句子表達的內容,合并為一個短語或句子。合并時把相同的成份放在一起,使短語或句子的前后兩部分有一種分別相承的關系,這種修辭方式叫“并提”
修辭作用:
1、句子緊湊;2、文辭簡練。
辨識并提的方法:
一、根據詞語的搭配關系辨識
例1: 腥釀肥厚。 (枚乘《七發》) (“腥”指肉,“釀”指酒。在古漢語中,肉可以說“肥”,而不說“厚”:酒可以說“厚”,而不說“肥”。這個句子是并提式,應讀作“腥肥釀厚”。)
例2:北魏地理學家、散文家·酈道元《三峽》: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見曦月”、“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"兩句話也是使用的并提修辭手法。
1.自非亭午夜分,不見曦月。
“亭午”“夜分”是兩個不并存的時間,“曦”“月”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,合起來是講不通的。這里就用了并提修辭法,應理解為“自非亭午不見曦”“自非夜分不見月”。
意思是:如果不是半夜,就看不到月亮。
2.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。
“素湍”“綠潭“也是兩個不相同的地點,這里用的是并提修辭法,應理解為:”素湍回清,綠潭倒影“。
意思是: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,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。
二、根據歷史事實辨識
例 1: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孫子為列侯。 (《漢書·景帝紀》) (對這個并提句,就要參照《史記·孝景本紀》中的句子“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孫平為繩侯,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左車為安陽侯”來理解,不然,就很容易讓人誤解為“周苛周昌二人的孫和子都封了列侯”。)
例2: 待中侍郎郭攸之、費稀、董允等.....(諸葛亮《出師表》) (此句也是合敘的例子,因為查《三國志·蜀志》可知,“侍中”指的是郭攸之和費諱,“侍郎”指的是董允。翻譯時就要把合敘改成分述。)
三、利用“合提分承”句式辨識
合提分承句,是指一個句子中包含著兩個(或兩個以上)聯合詞組,聯合詞組之間又具有對應承接關系的句型。所謂“合提”,指聯合詞組內部諸項之間的關系,是“合提并敘”的關系;所謂“分承”,指諸聯合詞組與聯合詞組之間的關系,是“分別對應承接”的關系。
例 1:“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。” (韓愈《師說》其意應為: 句讀之不知,則師焉: 惑之不解則不焉。就是說,不知道句讀的從師,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從師。)
例 2:“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,侶魚蝦而友康鹿。”(蘇軾《前赤壁賦》,即“漁于江,侶魚蝦:樵于渚,友糜鹿”。)